English

创业:留学生回国新潮

——UT斯达康启示录
2001-0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连兵 我有话说

如果把我国留学生回国的景观比做大海的潮水,那么,80年代涌出了第一次浪潮,90年代掀起了第二次浪潮,世纪之交则呈现出第三次浪潮。在汹涌澎湃的第三次浪潮中,飞溅出的浪花格外引人瞩目。

不要公粮自发粮饷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中,大多数理工科留学生回国后在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企业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面临着科研经费不如在国外时充足、薪水不如在国外工作时高的困难。但在第三次回国潮中,不少留学生选择了另一条回国发展的道路——自己创办企业,吴鹰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北京东四十条立交桥边的万泰北海大厦11层,有一家名叫“UT斯达康”的公司,作为该公司中国区的总部,它占据了整层的一半,近百人在这里有序而紧张地工作着,从进门到各个角落的装修格局都给人走进一家跨国公司的感觉。重要的是它不仅有其表,更有其内在的风采。这家公司从事高科技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2000年的销售额估计会超过30亿人民币。在公司会客室墙壁上,挂着一排政府部门授予的奖状,其中一个上面写着:“北京市海淀区国家税务局授予UT斯达康公司2000年国税50强。”吴鹰便是这家公司的总裁。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把他评选为亚洲50位企业明星中的一位,该刊在对吴鹰的评价中写道:“在今天的美国,有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在跟随着吴鹰的脚步,很可能有更多的人走上成功之路。”见过吴鹰的人都会对他的外表留下印象:圆圆的脸,大胡子,一副近视眼镜,一身笔挺的西服,中等个头,人近中年。吴鹰告诉记者:“UT斯达康就是我们留学生自己回国创办的企业。”

在谈到留学生回国的情况时,吴鹰操着一口流利的京腔说:“近年来,留学生回国与以往的情形确有明显的不同,自己创业成为一大特点,我也是这队伍中的一员。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在美国结束学业后,经过在美国科技机构和企业的工作实践,我们这批人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了科研成果,有了自己的专利。二是经过多年来的积累,我们有了创业起步的资金,特别是学会了与风险投资打交道,从而找到了融资的渠道。这也是我们回国创业不要公粮,自发粮饷的原因所在。”

结伴而行集体创业

过去,也有一些留学生回国创办企业,但多数是各自为战。纵观这次回潮,一些留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创办公司成为一大特征。还以UT斯达康公司为例。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吴鹰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系。1985年,他赴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同时就职于美国NetLab通信公司,任技术主管。毕业后,他应美国AT&T贝尔实验室之聘,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1991年2月,吴鹰在美国新泽西州创办了斯达康公司并回国开拓市场,之后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高技术开发区注册了UT斯达康(中国)公司。

与吴鹰第一个结伴的是薛村禾。他是最早进入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大陆学子之一。虽然他与吴鹰同在一个公司工作,但不在一个部门,他与吴鹰共同创办斯达康公司是在从未见过面之前的一次电话交谈后决定的。

现任UT斯达康(中国)公司首席运营官的周韶宁则是另一个与吴鹰结伴者。他197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于1980年赴纽约市立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他进了贝尔实验室工作,同年,被该实验室保送到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读硕士学位。而后他在贝尔实验室做高级主管,负责CDMA/GSM软件和系统的开发。1996年6月,周韶宁回了一趟国,亲眼看到国家发生了巨变,于是下决心将事业的重心移到国内。1996年7月,他加盟UT斯达康。

曾在美国留学、今年45岁的陆弘亮是吴鹰的结盟伙伴,现任UT斯达康公司总裁。他创立了Unitech公司。陆弘亮和吴鹰都看好电信市场,都有想在中国把事情做大的勃勃雄心。他们的相识与合作,得益于先后在这两家公司都工作过、现任UT斯达康公司首席技术官的另一名留美中国留学生黄晓庆。他在加盟到Unitech公司后一直在考虑怎样加快公司发展的步伐。他想到自己的两个朋友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能够互补。于是,由黄晓庆“做媒”,陆弘亮和吴鹰在一次一起吃饭的机会决定了双方合并的事宜。

新成立的UT斯达康公司由陆弘亮出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鹰出任执行副总裁兼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并在董事会中担任副董事长。对于留学生回国集体创业,吴鹰深有体会地谈道:“我们能够结伴而行、集体创业有着时代的烙印。90年代以来,美国的企业兼并方兴未艾,在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国内外企业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走集体创业的道路,就很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另外,近年来集体创业有了条件,从前,在美国的一个学科和一个行业中国留学生寥寥无几,现在不同了,人数越来越多,学有所成的也多了起来。”

规模经营做好做大

90年代中期以前,在回国留学生中,虽然也有少数人创办企业,但其规模都十分有限,不少人在商海中被淹没掉了,用小草来形容这些企业并不过分。在第三次回国浪潮中,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一起步就具有相当的规模,UT斯达康公司的情形就是这样。

UT斯达康公司一创办就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基础。在国内先后成立了一家独资、两家合资企业,三个研发中心,至今在国内投资的总额达20多亿人民币,员工人数超过1400人。UT斯达康公司为什么能够做到规模经营?

“要想做到规模经营,就要同时带回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四个带回’少一项都不行。这是UT斯达康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吴鹰介绍说:“一个公司要做到规模经营,人才规模是必不可少的。至目前为止,UT斯达康公司吸引了近200名留学生,国内青年学子超过1000人。2000年1月,UT斯达康大学正式成立,它不仅是培训新员工的课堂,也是推进公司各项管理,沟通生产、研发、市场等信息的有效渠道,更是员工学习、了解世界先进通信技术的窗口。”在谈到带回资金的话题时,吴鹰自豪地说:“UT斯达康公司的一大优势是把大量的资金带回国内创业,从而解决了资本规模的问题。这些资金来源于风险投资机构,而我们则是较早知道与风险投资打交道的中国留学生创业者。在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我们终于从世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软银(SoftBank),得到一笔可观的投资。之后,美国英特尔公司又向我们投资了5500万美元。目前,我们已经有了通畅的融资渠道。”吴鹰的话没有水份,UT斯达康的创业者之一的薛村禾时下不仅是公司的董事,还是“软银”的大中华地区总裁,掌管数十亿美元的风险资本。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公司作为首家由中国海外学子创办的高科技通信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目前市值为20亿美元。对于管理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吴鹰认为,UT斯达康公司的成功与有效的管理分不开,其核心是要求员工高速、高效。高速必然带来高效,高效必定赢得商机,UT斯达康公司就是在这种高速运转、高效竞争中渐渐成长。

研发生产实业报国

与以往的情形大有不同的是,在第三次回国潮中,不少创业者带回了自己在国外研究、开发的成果,在国内进行生产。与此同时,不断地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方面,吴鹰等人创办的UT斯达康公司又是一个典型。他们在通信领域开创了四个第一:

——1995年,研制的第一台SPDH光传输设备在中国诞生,它集成了SDH和PDH的优势,在PDH的带宽上实现了SDH的自愈环功能和自由上下线功能。

——1996年,在中国推出了第一个具有全程V5、透明传输的AN—2000综合接入网设备。

——1997年,“无线市话”(又称小灵通)在中国问世,这是把无线接入技术运用在市话网上的一大创举,即以无线的方式扩充了有线电话的功能。

——1998年,率先提出了“网络即交换”的新概念,力推基于无线IP的新一体WACOS通信体系,向下一代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及交换技术发起新的冲击。

从UT斯达康公司的成长历程人们可以看到,以吴鹰为首的这些回国创业者不满足于刚刚回国时所带的新技术,更致力于不断创新。至今UT斯达康公司在国内已拥有3个研发中心,并在美国硅谷还建立了研发基地,人员近200人。正是靠着技术上的优势,该公司的业绩一年上一个台阶,吴鹰自豪地谈道:“中国留学生在高科技市场大有所为,其有利条件一是在国外掌握了先进技术;二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要比外籍管理者有先天感知力;三是比国内人士更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四是很多人具备技术、管理、市场敏感等综合素质。我们这批回国留学生更关心科技成果怎样转化为商品,真正让科技恩惠于民,实现实业报国的宏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